• 首页 /
  • 新闻中心 /
  • 【中科(海淀)智汇工场】汇聚校友力量,激发地区创新活力

【中科(海淀)智汇工场】汇聚校友力量,激发地区创新活力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7-08  


       2022年7月7日,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指导,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学院路街道工作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主办,中科智汇工场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承办的“学院路街道校友科技创新赛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分赛场”活动在地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剑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大锰,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科技发展处副处长李丽华,海淀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姜大宽,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郑鹏,党工委副书记梁丽荣,纪工委书记、派出监察组组长郑茜,中科智汇工场董事长崔常男和来自投融资、产业界的嘉宾等出席了活动。
      活动伊始,郑鹏、刘大锰和林剑华分别为活动致辞。
                                                                      

       林剑华在讲话中指出,海淀区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强调学研用高效互动,将成果转化贯穿于科技立区的全过程。海淀区正在推动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眼于更好的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作用,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团结更多优秀人才团队,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希望以本次赛事为纽带,加强创新合作,诚邀社会各界来海淀共同打造“创新雨林”生态。

      刘大锰分享了近五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情况,学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4项,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省部级科研平台25个。积极为学校师生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科研支持和发展平台,服务首都经济发展,多项专利技术成果在海淀区转化落地,并培育孵化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属地政府沟通合作,积极融入学院路环高校“三带一节”创新街区生态体系,为服务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贡献“地大力量”。

      郑鹏表示,学院路汇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人才、校友、智力、科教资源,在深入推进区域创新中,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立足辖区创新要素优势,打造由“环高校国际科创带”、“环高校校友文化带”、“环高校慢行系统带”、“学院路城事创新节”组成的环高校“三带一节”创新街区生态体系。通过举办校友科技创新赛事,进一步激发辖区创新创业活力,力争吸引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创项目落地生根,并逐步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活动中,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材料、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的14个优秀项目参加了赛事路演。来自投融资、产业界的5位专业评委在现场对项目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

      据了解,学院路校友科技创新赛事以学院路辖区六所高校为单位,发掘和服务院校和院校校友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项目并邀请至赛事分赛场,创新赛事将于2022年11月举办现场总决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分赛场活动是该赛事的第二场分赛,2022年第三季度,该赛事的其他分赛活动将陆续举办。赛事承办方中科智汇工场依靠中国科学院和海淀区强大的科技资源,汇聚了一批长期从事于投资、产业化和科技服务领域并拥有丰富行业资源和专业知识的技术经理合伙人,根据自身优势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提供助力,下一步,中科智汇工场将把参赛的优质项目推荐至“技术经理合伙人计划”以帮助项目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资源配置不到位、市场需求不精准、转化路径设计不科学和转化过程不连续等问题,争取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服务将项目扶上马并送一程。

推荐资讯

2025-07-29

清华台生代表团到中科智汇工场参观交流

为促进两岸青年交流,让台湾学生近距离感受大陆科技创新的魅力,7月29日,由台湾师生、清华大学师生以及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80余人代表团到中科智汇工场学习交流。 在中国科学院科技...

2025-07-22

中科智汇工场“京津冀科学教育服务计划”正式启动

近期,中科智汇工场迎来了由中科智汇(雄安)园组织的“京津冀青少年科学实践之旅”首批雄安新区青少年代表。此活动不仅意味着中科智汇工场“京津冀科学教育服务计划”正式开启,也是中科智汇工场协同企业科协...

null